撒母耳记下 21章1节 到 21章14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21.第廿一章:
撒母耳记下从第廿一章开始直到第廿四章,可当作「附录」看,原因是这段经文的记事,很难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在编排上,并不是依照年代发生的前后,而是根据主题来编排。而且这些事件之记录方式,是采用对照编排法。可以将这段经文分成六个段落,就是(A)第廿一章1至14节;(B)第廿一章15至22节;(C)第廿二章;(D)第廿三章1至7节;(E)第廿三章8至39节;(F)第廿四章。

因为在编排上是采用「对照法」,因此,可以将这六段经文这样对照来看:
(1)「A跟F」,就是「A」段的第廿一章1至14节,有关扫罗后代被处死,跟「F」段的第廿四章,大卫进行调查人口所带来灾难的事件。这两件事都是在述说以色列发生灾难,大卫怎样去面对、处理这些灾难。前者归咎于扫罗,后者则是大卫本身。

(2)「B跟E」,就是「B」段的大卫跟非利士人之间的战争,跟「E」段的第廿三章8至39节,有关大卫的勇士名单。这两段经文都在描述大卫和他身边勇士们的战功。

(3)「C跟D」,就是「C」段的第廿二章跟第廿三章1至7节,大卫赞美上帝的诗歌。特别是第廿二章的诗歌,也被收录在诗篇第十八篇中。因此,引起圣诗学者的讨论:到底是先有撒母耳记的诗歌,还是先有诗篇的赞美诗歌?而「D」段也是一首大卫的诗歌,那是他用诗歌写出最后「遗言」。

从这段附录经文也可看到所记录的,其实都是先前已经发生过的事。为甚么要再次重复叙述在此段长达四章的篇幅中?这也是一个圣经学者尚待处理的问题。不过,也可看出整本撒母耳记的中心主题,主要在说明上帝怎样将以色列人民,从一个松散没有组织的族群,透过先知撒母耳的带领,让他们藉着对上帝的忠心,重建一个有活力的民族。然后,也在先知撒母耳的手中建立君王制度,膏立扫罗为王。接着,将整个主轴放在大卫身上。也可以这样说,整本撒母耳记上、下两卷,可说是以大卫为中心,描述上帝怎样带领以色列民族,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却因为大卫没有遵守上帝的诫命,导致他的家庭和后裔离弃上帝的越来越远,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撒母耳记下卷就是以大卫统治全以色列国开始,到他在儿子押沙龙叛变夺取政权,到大卫重掌政权作为结束。

第廿一章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叙述有关扫罗后代被处死的背景;二是再次叙述在大卫领导下,以色列军队彻底让非利士人不敢再次侵犯以色列的领土。

22.第廿一章1至14节:
这段有关扫罗后代被处死的事件,很可能是发生在大卫寻找扫罗后裔时,也就是撒母耳记下第九章,有关大卫询问约拿单家族的事件之后,和处理自己儿子押沙龙叛变之前。因为先有保护了约拿单儿子米非波设,才处理其他扫罗的后裔,这样,既保护了约拿单的家人,也算是依约承诺照顾约拿单的后裔。但对扫罗其他的家人,大卫用来当作他和基遍人之间的纠葛。这件事也反应出为甚么便雅悯支族中扫罗家族的人示每,他会指责大卫是个「杀人的凶手」(参考十六:7),应该是跟这件事有密切关系。

问题是:撒母耳记并没有记载扫罗有过消灭基遍人的行动?或是大卫任内有发生过严重饥荒的事。或许有过,但没有留下记录。

第1至3节,巴勒斯坦的雨量本来就很少,因此,若是有长达「三年之久」没有下雨,必定会闹饥荒。因为这会成为国家大事,于是询问上帝造成大灾难之因,结果是跟扫罗和他的家族犯了谋杀无辜者——基遍人的罪行有关。这件事到底是在甚么情况之下发生?没有资料可寻。虽然基遍人是迦南地的原住民,但约书亚记第九章15节记载:「跟基遍人订了友好条约,答应不杀他们。以色列的首领们也郑重发誓,要遵守这条约。」在本章第26节再次强调一次。扫罗显然有种族上的偏见,没有遵守约书亚所立的约,因此犯下了谋害无辜者基遍人的行为,大卫因此对基遍人表示他愿意「补偿」他们以往所受的「迫害」。

第4至6节,基遍人对大卫的善意,但他们表明了一个最基本的生命观:生命「不是金银所能解决的」。再者,他们说「我们也不愿意杀害以色列人」,这句话表示他们不想采用摩西法律中所规定的,以生命还生命(参考出埃及记廿一:12、14),其实,当时是以色列最强盛的时代,就算基遍人想要报复也难。但大卫并没有因此而疏忽他们的意见。究竟三年严重饥荒已经是在表明上帝替基遍人伸冤的一种警讯,因此,大卫随即回应说:「我该为你们做甚么?」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大卫的诚意,和积极的态度。于是基遍人提出要求:只需由扫罗后裔中「交出七个男丁」。因为扫罗和儿子都已经死去,无法从扫罗和他儿子身上寻找到负责任的人,只好往后裔中找代替者「七个男丁」。会用「七」这个数目,也是代表着象徵「全部」、「够了」之意,他们不要「一比一」的等同惩罚只需要有代表性就够了。他们要将这「七个男丁」在扫罗家乡基比亚公开吊死表示惩罚,也是一种警讯要他们不可再犯。大卫立即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若是灾难不赶紧停止,死亡的人数或是引发的相关灾难,比如瘟疫等,势必更为严重。

第7至9节,大卫保护约拿单的后裔,但却将扫罗妻子利斯巴所生的两个儿子亚摩尼和米非波设当作「赔偿」祭品。另外还有就是扫罗女儿「米拉」所生的五个儿子也当作赔偿。原本扫罗要让米拉嫁给大卫的,可是后来扫罗食言,将之改嫁给「米何拉人亚得列」(参考撒母耳记上十八:19)。没有想到这次却反而被大卫当作「赔偿」基遍人的祭品。因为这是大卫下的命令,没有任何人敢反抗。这项执行的时间是在「晚春」的时候,也就是在大约四至五月,那时刚好是「开始收割大麦的季节」。特别提起这项惩罚时间,有意表明这事件一直被纪念着。也就是每当收割大麦季节来到,就会有人想起这件事。这样,也有另一种作用:警惕。作恶,虽然没有随即报应临到己身,但却可能因此延祸到后代子孙。

第10至14节,儿子的丧生最痛心的就是母亲利斯巴,她用「麻布」搭起帐棚,表示哀悼儿子的去世。「从收割大麦一直到降秋雨的时候」,这句话很清楚说明尸体必须挂在树上,直到降下雨来之时才可以停止。而且时间相当长,这里指出直到「降秋雨」的时候,这正好表示因为这项惩罚发生了效用,也说明了连续三年的饥荒(旱灾),确实是跟这件事有关。再者,这段经文也说明了这项惩罚并非是大卫的心所愿。因此,当大卫听到利斯巴这样的举止时,他深受感动。决定采取具体行动,表示另一种「补偿」方式。他将扫罗和约拿单的尸体从「雅比」城(参考撒母耳记上三十一:11—13)带回来重新埋葬。同时也将这「七个被吊死的人」之尸体,一同收殓。这可说是一种礼遇。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大卫只将扫罗和约拿单的尸体搬运回来,但当时扫罗的三个儿子都战死沙场。有一种解释,认为约拿单是长子,因此,只写约拿单也表示三个儿子的尸体和扫罗的,都全部搬运了回来。大卫将扫罗一家人都安葬在便雅悯族人的境内,「洗拉」这地方,和扫罗父亲基士的坟墓一起,表示大卫对扫罗家人一个安慰和交代,也表示大卫确实有依照他对扫罗家族的承诺(参考撒母耳记上廿四:21、22)。此后,以色列境内不再发生饥荒的事,也没有大灾难的事件发生(参考廿四:25),因为「上帝垂听他们为国家的祈祷」。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撒母耳记下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