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 4章1节 到 4章19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8.第四章:
作者在这章经文中,要所有的信徒明白因为耶稣基督的受苦洁净、洗涤了所有信靠他的人的罪,因此,就不要再次堕落了。必须在生活胜有所节制、约束。好成为一个真正分别为圣的上帝子民。
作者从信徒必须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上有美好的见证说起,因为在使徒的时代,基督徒是非常少数的,而这样的少数在一个社会中会显得特别抢眼,有很多眼睛注意在看着。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落入口实而污蔑基督徒的信仰。因此,将信仰用在生活和工作上,就成为使徒们在早期教会生活中的一项很重要之教导内容。就像使徒保罗所说的:「所以,弟兄姊妹们,既然上帝这样怜恤我们,我劝你们要把自己当作活活的祭物献给上帝,专心事奉他,蒙他喜悦。这就是你们应该献上的真实敬拜。」(罗马书十二:1)

在这章作者继续提起这本书信的主题——为了基督的缘故受苦难,乃是一件荣耀的事。因此,即使是受到迫害而遇上苦难,也要在各方面都有美好的见证。

第1节,节可以参考第二章24节。

彼得前书的作者从开始就锁定了「受苦」这个题材,要谈有关因为信耶稣基督而受到的这种迫害,在每章经文都有提到基督徒若是因为信耶稣基督的缘故而受到迫害时,应该有的态度。

这里的「苦难」,跟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有关系,因为耶稣基督的死,就是将罪带上了十字架,使罪也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样,信靠耶稣基督救恩的人便不会再被罪缠着不放。再者,作者在这里呼吁信徒要学习耶稣基督这种在十字架上苦难的样式,将之看成是一种信仰的功课来学习,这就好像将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因为耶稣基督就是将人类的罪带到十字架的。因此,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苦难」时,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帮助基督徒学习成长的机会。

第2节,就像第1节所说的,学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方式,把罪隔绝出来后,这样的人第一个转向就是会顺服于「上帝旨意的管束」行事,而不会再跟着诱使人犯罪的「欲望」走。这里的「欲望」是用复数,表示有很多、数不完的欲望。这表示诱惑人犯罪的方式、力量很多也大,但都会因为学习耶稣基督用十字架这种苦难的方式,可以很彻底的将罪隔绝出来。

第3至4节,这两节就是在谈到学习耶稣基督之前、后的差别;在这之前,是跟着诱惑人犯罪的欲望走。现在因为学会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样式,开始过着有节制的生活。但是,却会因此而受到过去那些生活在淫荡中的同好者所羞辱,因为那些人会从改变后的基督徒身上看到自己的罪态,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丑相,但却无法接受,又不承认,因此就会有恼羞成怒的反应出来。

第5节,可参考希伯来书第四章13节。

非常清楚的,不管是活着的人或是已经死去的人,都是一样会在上帝的审判之下。约翰福音的作者告诉我们说:「父亲自己不审判任何人;他把审判的权交给儿子。」(约翰福音五:22,另外参考提摩太后书四:1)然后又说即使是已经在坟墓中的人,也将从坟墓里出来接受审判(参考约翰福音五:28—29)。这也是使徒信经中所说,复活后的耶稣基督坐在上帝右边,他将天上来审判活人与死人。

第6节,可以将这节对照第三章19至20节。

这里比较棘手的问题,就在于「死人」是指甚么对象?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那些在肉体上确实已经死去的人。二是指那些灵性上已经死去的而肉体还活着的人。一般人都是从外表判断;当看到一个人会动,会说这是一个「活人」,但上帝则是看人的心灵。一个会动的人有可能就像已经死了的人一样,俗语所谓的「心死」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例如有的人看起来好像都不动,每当有甚么活动,都不会参与。于是大家会说这个人好像不存在一样,大家都把他忘了,可是他却是活着的。基督教的福音对每个人都存着希望,也都寄予极高的盼望,就算是表面上看起来不会动的人,在基督教的福音看来,都存着盼望。即使是一个被判死刑的囚犯,基督教的福音也不会放弃,因为他的灵魂还是需要拯救。换句话说,真正的福音就是对任何生命都有「复活」、「重生」的盼望。

第7节,从这节可清楚看到末日的思想相当浓厚。在彼得前书中这样的思想一再出现,例如在第一章13至16节。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只出现在使徒书信中,在耶稣基督的言论也出现过末日来临教训,例如马太福音第廿四章,马可福音第十三章,路加福音第廿一章7至36节等经文,都很明显地说出末日来临的景象。

新约时代的教会则是进一步地将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刻,与耶稣基督再临的观念连结在一起。使徒的书信中类似这样的用词一再出现,例如腓立比书第四章5节,希伯来书第十章25节,雅各书第五章8节,约翰一书第二章8节、28节,启示录第一章3节、第廿二章7节、12节、20节等。
「警醒祷告」,这句话可说也是使徒保罗一再告诫所有信徒的事(参考以弗所书六:18,歌罗西书四:2,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7)。祷告可说是基督徒信仰生活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因为祷告是与上帝保持美好关系最好的方式,没有祷告,或是忘记祷告,都等于是忘记了有上帝在我们生命中一样的严重。

第8节,这节可以说是教会存在最大的特色,因为一间教会若是失去了「彼此真诚相爱」的见证,就无法传出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拯救与爱的信息。耶稣基督在约翰福音第十三章34至35节曾说过,只有在爱的里面,才能让人看出我们是他的学生。

作者在这里说要「真诚相爱」的「真诚」这个字,在希腊文是用「ektenes」,意思是指「不停地」,也就是说相爱的心不可以停止,是持续不断的在进行。因此只要教会存在的一天,信徒就要继续不断地练习「真诚相爱」的这门功课。

再者,这节说「因为爱能消除许多罪过」,这句话是引用箴言第十章12节所说的:「憎恨引起争端;爱能掩盖一切过错。」箴言这里所说的「掩盖」,意思是指赦免之意(参考雅各书五:20)。

第9节,「彼此殷勤接待,不要埋怨」,这句话是有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早期教会不像今天有神学院在训练传道者到各地去传福音、布道等工作。而是有许多在信仰上有感动者四处去见证福音,像最早在耶路撒冷教会选出来的七位使徒的协助者一样。另外就是有使徒保罗的门徒,例如提多、提摩太等类似这样的传福音者,他们在早期教会中,并不是固定在一间教会,而是一个人同时负责许多间教会,需要四处去传福音的信息,因此,每当到一间教会去,就需要有人接待。

另一方面,早期教会因为信徒少,彼此之间的往来也会更紧密些,因为彼此都是信徒,所以都会透过教会之间的联系提供接待的机会,这样有几个好处,其一是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其二是可以透过如此的接待,大家彼此分享了教会的实况。

第10至11节,作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认识:在教会这个信仰团契中至少有两个基本要件,其一是每人身上所拥有的恩赐都是来自上帝的赏赐,这是为了要彼此分享(服事),而不是要独自拥有。其二是用上帝赏赐的这些恩赐来服事福音的工作,并不是要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为了要荣耀上帝的名。这一点也是长老教会创会者约翰・加尔文所说的「将一切荣耀归给上帝」。

「宣讲上帝的话」。圣经就是上帝的话,这是非常清楚的,若是传道者没有依照圣经的教训来传扬,那就是不对。教会存在的主要使命就是要传扬上帝的话,而传道者更是要尽心、尽力地将上帝的话传扬出去。

「世世无穷,阿们」这句话,看起来就像一封信的结尾一样。从腓立比书第四章20节,希伯来书第十三章21节,以及彼得前书第五章11节等,都会看到这是用做结束句型。因此,有些圣经学者认为彼得前书的第一封信,应该是到这个地方暂告一个段落,然后从第四章12节开始,又是另外一封新的书信。

第12至14节,作者写这本书信的主轴,就是在鼓励因为信仰而受苦的信徒们,要大家有坚定的信心,不要失志、气馁,上帝必定会有重大的报偿在等待着。

马太福音第五章记载耶稣基督在山上教导门徒时也说过这样的教导,要门徒们明白为了传福音而受苦难,等于在天上累积了许多福气一样,那是上帝从天上要奖赏给为福音受迫害者所准备的。这很清楚让我们看到有坚定信心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心,才不会在受到迫害时就改变了原有的信仰。使徒保罗就特别提醒当时的信徒,要有受迫害的心理准备,他说:「凡是立志跟从基督耶稣、过敬虔生活的人,都会遭受迫害。」(提摩太后书三:12)他也说若是因为信仰的缘故而受到迫害,那就是等于在「分担基督的苦难」一样,也要「分享」耶稣基督的复活的「荣耀」,他强调说这份荣耀乃是上帝特地保留下来要给所有因为信仰而受到迫害的人领受的(参考罗马书八:17)。

作者说「若因跟从基督而受凌辱,就有福了;这表示荣耀的圣灵,就是上帝的灵,在你们身上」,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可能引用自最早殉教的司提反之经历,当他被迫害而必须面对民众拿石头要打死他的时候,使徒行传作者路加这样描述说:「司提反被圣灵充满,举目望天,看见上帝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上帝的右边。」(使徒行传七:55)这是「荣耀的圣灵」充满了司提反的心,才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生命的苦难而不退却。彼得前书作者强调基督徒受到迫害就是这样,信仰遇到苦难并不是倒霉,相反的,要知道那乃是上帝所允许的,因为这是在帮助一个信徒透过受苦而使信仰的内涵能够升华。因此,作者在第12节就说这就如同「遇到火一样的考验」

第15节,作者在这节特别提到是因为信仰的苦难,并不包括这些属于伦理道德,或是人为的疏忽。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错误,全部都推到信仰的层面,这并不正确。

第16节可参考使徒行传第十一章26节,该处经文提到「基督徒」这个名号的由来,就是从安提阿开始的。而安提阿这里的基督徒就是因为在耶路撒冷遇到了迫害逃避到这地方,但他们并不是因逃避而将福音的信息给关闭、改变,相反的,他们逃到安提阿去避难(参考使徒行传十一:19),然后将安提阿当作广传福音的基地,也因此使他们因信耶稣基督而得到「基督徒」这个名称。因此,这「基督徒」并不是使信徒感觉羞耻的「名号」,相反的,这是一个「荣耀上帝」的称呼。

第17节,「审判的时候到了」,而审判要从「上帝家的儿女」开始先受审判,这样的观念很可能和以西结书第九章6节的经文背景有关。该处经文提到上帝的审判先从耶路撒冷的长老开始,然后才是老人到婴儿等。先知阿摩司也很清楚地说,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特别拣选出来的族群,因此,在审判的时候,上帝会特别注意到他们(参考阿摩司书三:2)。

作者在这里强调一个重点:如果一个耶稣基督的信徒要得救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没有信的人想要得救,岂不是需要付出更多?可以想像会有更多的困难。

第19节,作者勉励所有的信徒,要用「完全信赖」的心,将生命委托在慈悲的创造主、上帝的手中。这里作者提到两件事,第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交托在上帝手中呢?就是那些因为上帝的旨意而受苦难的人。换句话说,是那些确实是为了信靠上帝福音、传扬福音而受苦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将生命交托在上帝手中。第二是这里所谈到的「信赖」这个词(在《和合本》用「交与」,在《台语汉字》版用「交代」),这词在希腊文是「paratithesthai」,这字的意思就是将钱财委托放最可信靠的亲友保管。而受委托保管的人会觉得很荣幸,因为被信任。而交托保管的人,可以绝对放心。

一个对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救恩有绝对信心的人,就是上帝所喜悦的对象,这样的人,因为对上帝有绝对信心,也宁愿将自己的生命交托在上帝手中,这是很正确的事,因为上帝就是生命的创造主,也是赏赐生命的主。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彼得前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