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 2章1节 到 2章25节   背景资料  上一笔  下一笔
4.第二章:
整本圣经给我们一个很清楚的观念,信仰是和生活相连结的,任何宗教信仰都是这样,没有和生活相连结在一起的宗教信仰,那种宗教是不实在的,或是虚无的,对人的生命并没有甚么意义可言。
再者,宗教信仰应该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导正人往善的方向前进。人本来就应该有行善的能力,可是人非常软弱,受到罪的控制,使人失去了自我,随着罪的诱惑脚步走。使徒保罗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他说:
「我也知道,在我里面,就是在我的本性里面,没有良善。因为,我有行善的意愿,却没有行善的能力。我所愿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反而去做。如果我做了我不愿意做的,就表示这不是我做的,而是那在我里面的罪做的。」(罗马书七:18—20)

他在这里很清楚说到人有行善的意愿,可是却常常做出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这可从许多犯罪了之后,懊悔的人身上看得出来。因此,宗教信仰就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让人藉着宗教信仰来抵抗深藏在人内心里面的诱惑力量,使人可以拒绝罪的诱惑。这就像使徒保罗信了耶稣基督之后所说的:
「感谢上帝,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能够救我。我的情况就是这样:我自己只能在心灵上顺服上帝的法则,而我的肉体却服从罪的法则。」(罗马书七:25)

确实是这样,要感谢上帝,藉着认识耶稣基督,使我们的生命出现一股坚强的力量,当人遇见试探时,可以透过耶稣基督的名向上帝祈求,抵挡诱惑的力量就会自然地从内心深处产生。

彼得前书作者一再提醒信徒要过圣洁的信仰生活,要信徒记得耶稣基督的死,对每个人的生命付出了相当高的赎罪之价。现在作者则是进一步要告诉所有信徒,身为一个基督徒,就应该知道珍惜这种用耶稣基督的生命赎罪换取的恩典。

第1至3节,信仰跟一个人生命的成长是一样的,就是要成长,而不能老是停留在婴儿期之中。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痛苦,而这些痛苦也是成长的一种代价。

这里作者用「排除」这个字,在希腊文的意思是「脱掉衣服」。作者用这个字,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早期教会的洗礼都是用浸礼,当一个人决志要受洗时,就是要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一件洁净的白袍浸入水中。象徵着把过去那些罪恶都舍弃,然后以洁净的心灵接受主耶稣赎罪恩典的洗礼。作者很明确指出要排除的「坏事、撒谎,伪善,嫉妒,或说人坏话」等这些不好的事。

作者对信徒的期盼,就是在信仰上要有「渴慕」成长的意念。「渴慕」这个字,这是含有强烈的欲望的意思,就是要有一种出自生命饥渴的需要,是一种在生命中强烈要求的心境,就像「新生的婴儿,时时渴慕那纯净的灵奶」一样。

这里所用「灵奶」的希腊文是「logikos」,和「logos」这个字是同字根,意思就是指上帝的话语。作者说一个真正可以帮助人的信仰生命成长的,就是真实上帝的话语。

第4节,「要亲近主——活的石头」,作者将耶稣基督比喻成为「活的石头」,这还是新约圣经中第一次用这种方式作比喻。会用石头来比喻耶稣基督,与引用诗篇第一一八篇22至23节的诗歌说:「泥水匠所丢弃的这块石头,已成为最重要的基石。这是上主的作为;这是多么奇妙啊!」原本上帝的子民被人看轻、藐视,但却在上帝的带领保护之下而获得全面的胜利,因此诗人用这样的句子歌颂上帝。现在彼得前书作者引用这诗歌来说明耶稣基督于世上传福音时,也是这样被犹太当局藐视,甚至迫害,最后将耶稣基督给钉死在十字架上,如今耶稣基督因为上帝最伟大奇妙的神迹,使他从死亡中复活起来,成为人类生命的盼望。

再者,这里用「活石」也可以代表上帝。以赛亚书第八章14节记载说上帝是神圣可畏,像一块石头,会使许多人绊倒。然后上帝又说「要在锡安建立坚强稳固的基础,在那里安放贵重的基石(参考赛亚书廿八:16)。这可明白所谓的「活石」,就是指以上帝作为生命的基础。这样的生命就会如同建造房子在磐石上一般,永不会动摇。

第5节,作者说要用这种如同与上帝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用来「建造属灵的圣殿」。这里提到「属灵的圣殿」,主要目的就是要将之与用人的手所建造起来的耶路撒冷圣殿区隔出来,因为耶路撒冷圣殿就曾被耶稣基督斥责是「贼窝」、「市场」,并不是真正用纯净的心在敬拜上帝的地方。耶稣基督也曾公开说要用他的死和复活来重建圣殿(参考约翰福音二:19)。而使徒保罗也曾说信耶稣基督的人都要将自己身体看成是上帝的「殿」(参考哥林多前书三:16—17)。

第6节,这节的诗歌是引用以赛亚书第廿八章16节,主要在说明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就是神圣的地方,也是生命所仰望之地。彼得前书的作者引用这句话,就是要所有的信徒明白,耶稣基督就像上帝以前安置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基石一样,让进入圣殿敬拜的民众看到上帝的拯救,得到上帝的祝福。

第7节,这节引用诗篇第一一八篇22节的诗歌,主要在说明上帝奇妙的作为,就是让人所丢弃的成为最珍贵的宝贝。作者在这里也很清楚将信的与不信的人做了个区分;信的人当然知道耶稣基督救赎的爱的珍贵,相对的,不信的人会拒绝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爱,因为他们不会觉得耶稣基督和他的生命有甚么关系,也不会想要得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

第8节,这是引用自以赛亚书第八章14节的经文。这节也可为「活石」做个注解,因为是「活石」,所以可以成为倚靠的安全基石,也因为是「活石」,因此也能成为审判之工具。这里说「绊倒」,也可以作「排斥」、「拒绝」解释。早期教会时代很清楚一个观念:接纳耶稣基督的人,就会得到永恒的生命,相对的,拒绝耶稣基督的人,也会被上帝所拒绝,因为上帝已经将耶稣基督差遣到世上来,就是要让人能够信靠他而获得生命(参考约翰福音三:36)。

第9节,这里很清楚地提到所有的基督徒就是同样的族群,都是属于上帝所拣选的子民。「王家的祭司」,这句话与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旷野之后,就在西奈山盟约中,上帝透过摩西对以色列人传出的信息,说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选民,是神圣的国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参考出埃及记十九:4—6)。现在作者用这段话的背景来看所有的基督徒,就如同当年以色列人一样。

「圣洁的国度」,这是指分别出来的一个团契。因为上帝是圣洁的,所以,所有的基督徒相聚在一起,应该就是一个分别为圣的团体,和一般的社会团体不一样。耶稣基督就曾这样告诉他的门徒,说说他们和一般社会团体不相同(参考马可福音十:42—44)。

第10节,这节说出基督徒应该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身份的认同有差异;以前尚未认识耶稣基督时,不是属于上帝的子民,现在因为耶稣基督而成为上帝的子民。

第11至12节,作者就再次提到要人把自己当成像是一个「旅客」、「寄居」者一样。也因为这样,作者要基督徒保有良好的信仰生活之行为,让人因此看到基督徒虽然暂时移居外国之地,也会知道透过生活见证信仰,因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时刻知道为福音作见证。

「不要放纵肉体的情欲」,这句话很快就会让人联想到与「性」有关的方面。其实,圣经的作者并不是指这么狭隘的范围,而是很宽阔的,指的内容几乎就是涵盖了广阔的道德、伦理方面等都包含在内了。

在彼得前书的作者看来,一个人若是在肉体上放纵,那等于是在污染灵魂一样。这里的「灵魂」,也可以作「心」解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肉体和心灵是相连接的,不是分开的,也不能是分开的。早期教会因为不被统治者认同,因此,迫害的事件此起彼落,这也是前面说过,信徒为此逃到外国去避开迫害的苦难。但这样并不表示就不会有问题发生,因为人们会用许多不实的传闻来污蔑基督徒和他们的信仰。因此,作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更好、更实在、更圣洁的生活方式来,让人看见基督徒的好榜样而在「主再来的日子」,也就是审判的时候,成为荣耀上帝的记号。

第13至14节,这两节可参考罗马书第十三章1至2节,都有相同的意思。而在使徒行传第四章18至20节,当彼得和约翰被犹太人最高议会抓去关,并在审问他们两人时,他们两人就很清楚表示:「在上帝面前,听从你们对,或是听从上帝对呢?你们自己判断吧!我们所看见所听到的,不能不说出来。」彼得书信的作者倾向要基督徒对国家的制度采取尊重的态度,因此,强调要服从的是制度。而在这制度之下,必须有人去执行。因此,执行者要把制度确实执行出来。当国家的领导者(执政者)若是没有确实遵行这个制度的规矩,甚至滥用他的权势时,人民的好行为就等于是在羞辱这些领导者一样。就像在第14节这里所提到的,这些制度之下的掌权者,主要是为了「执行奖善罚恶」的工作。

第15节,这节可看到不论是彼得前书或是使徒保罗的时代,背景都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在那强权统治之下的环境中,若当面与之发生冲突,必定损伤惨重,且不会胜过那种邪恶的势力。因此,包括耶稣基督的教训中都有这样的看法:用爱胜过恶。彼得前书作者认为基督徒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对付「那班糊涂无知的人」,方法并不是用强悍的态度,也不是用足以伤害人命的武器,更不是正面冲突的举动,而是用「好行为」来使这些一再想要压迫基督徒的人,就算要找碴都会觉得手软,或是感觉羞愧、心虚。

第16节,「不要用自由来掩盖任何邪恶,要作上帝的奴仆」,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认知。有人将这句话当作基督徒受洗时必须宣告的一句话,因为真正信耶稣基督的人,乃是自由的人,是生命不受罪束缚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爱。因为有爱,生命才有自由可言。相对的,若是把邪恶隐瞒起来,这不是爱,而是错误且滥用上帝的爱。这样的举止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甚至成为邪恶的罪的奴仆而已。这里提到「要作上帝的仆人」,这句话可参考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第六章24节所教导的,要在钱财与上帝之间作个明确的选择,他劝勉所有跟随他的人都「要作上帝的仆人」。

第17节,这节可说是作者想为信徒过圣洁生活作一个简单的结语,这句结语就是爱所有的人。作者说要用「敬重」,是指诚实的态度。换句话说,一个基督徒,若是让非信徒觉得不够诚实,就不能见证信仰。因为基督教信仰就是从诚实作基础开始的。

这里说要用「爱」对待每个信徒,这「爱」字的希腊文「agape」,就是不计较、不怀疑、无保留、无条件的爱,而且是完全、无私、牺牲、奉献的爱。

「敬畏上帝」,这「敬畏」一词,意思就是不要随便,要像脚踩在薄薄冰层上面一样的心情,稍微不小心就会陷下去那样的恐惧、担忧。

第18至20节,这里谈及有关奴仆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了解,早期教会多数信徒都是奴仆,这也是为甚么使徒保罗的书信中也一再提起有关奴仆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参考以弗所书六:5—9,歌罗西书三:22—四:1,提摩太前书六:1—2,提多书二:9—10,腓利门书8—20节)。奴隶的背景是和早期罗马帝国四处去打仗胜利掳获上千万人回国有关,最高峰的时期就多达六千万奴隶,这些奴隶所做的工作包括音乐、舞蹈、教师、仆役,甚至有些医师也是奴隶的身份。但多数还是在劳役的工作。且在那时代,奴隶就是主人的「财产」,即使有的主人对待奴隶就如同自己家人一般的善待他们,但这并不表示奴隶就是自由的,他们常会随着主人的境遇而改变。且在罗马的法律下,奴隶并不是属于「人」的阶级,而是跟「货物」一样。

将这样的了解来看这三节经文时,就会明白为甚么作者会写出这种奴隶必须以绝对顺服的态度回应主人的观点。在作者的看法里,遇到那些不讲理,且态度恶劣的主人,也要忍受,这样做是顺服上帝的旨意,而上帝才是人真正的主人。

再者,早期教会因为耶稣基督扮演着「受难的仆人」的角色,也有一种强烈的看法,认为基督徒应该是学习耶稣基督的精神,忍受一切的苦难,因为相信在苦难中,上帝进行他奇妙的拯救工作。特别面对那强势有力的压迫者时,要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而不期望有权势的人会改变,因为那是很困难的。只有上帝进行审判、改造时,才有可能挽回人心堕落的趋势。

第21至22节,这里说「基督为你们受苦,给你们留下榜样」,是因为耶稣基督并没有犯罪,但他却在十字架上受难。使徒保罗所说的:「基督是无罪的,可是为了我们,上帝让他担负了我们的罪,使我们藉着他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关系。」(哥林多后书五:21)。早期教会信徒就有这样的信仰观念,认为每一件事都有上帝的旨意在里面,即使在最无理的际遇中,也会有上帝美妙的旨意在其中。因为这样,基督徒若是因为是个尽责任的奴仆,却也一样遭受到主人严酷的对待,就将之看成是为了上帝的缘故受苦难一样,这样反而会得到上帝的祝福,就如同耶稣基督虽然没有罪却死在十字架上,是为了要完成上帝的旨意,使人和上帝之间重建合宜的关系。

第23节,这里提到「仰望公义的审判」,这也是基督教信仰一个很重要的告白,相信上帝就是公义的上帝,他一定会为受到冤屈者伸冤。如果人间没有公理存在,上帝必定会伸张公义,审判那些不疼惜上帝子民的统治者。使徒保罗就这样说:「朋友们,不可为自己复仇,宁可让上帝的忿怒替你伸冤,因为圣经说:『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十二:19)

第24至25节,这两节再次强调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赎恩典,使所有信耶稣基督的人的罪已经获得赦免,这样的人,就是属于耶稣基督的人,他就是牧者,信徒就是他的羊。耶稣基督就是好牧者,他会为了羊舍命(参考约翰福音十:11)。
重新查询 专卷研经 彼得前书系列
错误回报,请联系comm[@]fhl.net